近几年,互联网一直存在消费大数据的“水土不服”问题。
今天,#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熟悉大数据#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据媒体报道,日前,不少年轻人发表了自己的攻略,分享了如何对抗算法,这些算法的使用成本越高,越让人讨厌。
一些网友分享了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第一次搜索机票时,最便宜的直达机票是4309元。他再三评价说:“机票太贵了,我买不起,所以我不能去”,后来变成了1903元,优惠了2000多元。
让系统对自己的画像从一个想要跨境旅行的富豪,变成一个靠机票价格出行的穷人,并成功大幅降低票价。
有网友表示,“手机坏了也有用,我发现用安卓和苹果查机票,订酒店的价格不一样,老的安卓机型价格可以便宜几十块钱。”每次我点奶茶和咖啡时,我都会在付款页面上查看。有时,会弹出一个窗口,说我这笔订单给了你折扣。
据了解,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简称《实施条例》)正式实施。
《实施条例》在回应中明确表示,经营者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或服务相关信息,不得捏造交易信息或商业数据,不得通过篡改、伪造、隐瞒用户评价等方式欺骗或误导消费者。
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相同的交易条件下设定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此外,今年11月,中央网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严禁使用算法实现大数据“熟悉化”。
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同一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此次专项行动分即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31日组织企业自查自改、2025年2月14日前完成治理效果深入评估三个阶段。